宋劲宏
一、及早求医。 “心病不算病”的观念很有些市场,不到万不得已,人们似乎还不愿与心理医生打交道。如果你将预防心理疾病看成是“感冒就吃药”式的及早治疗,就会在“还未发高烧”时去找心理医生了。 二、把心理医生看作特别亲密的朋友。 心理问题大多要有情感上的倾诉,医生会对你的“泄密”给予绝对的保密。因此,面对心理医生,应尽可能将心上的门敞开,对医生的提问最好是有问必答,使医生的分析、判断更准确。 三、不必过分地关注自我表现与形象。 求医不是求职,医生并不太关心病人表层的东西,而是注重解决心理问题。与医生谈话时应尽可能地放松,不要过多考虑方式方法和技巧。有话直说、开门见山为最好。 四、不要期望心理医生给你“决策”。 比如说离不离婚、与恋爱对象是否继续保持关系的问题等等,不少咨询者希望医生给一个明确的指导,而心理医生的职业准则恰恰是避免这种不能完全负责的硬性指导,他们只能给你讲些观点和道理,启发、疏导“症结”,最后的大主意还得由你自己拿。 五、不要希望一次咨询就根治。 解决心理问题往往需要一段过程,那种希望“一点通”、“仙人指路”的想法是不现实的。如果与医生面谈不便,可以电话交流,切不可有急躁情绪。 六、有关“性”的问题,最好能找同性别的医生。 尽管心理医生在诊治病人中有严格、严肃的科学态度,但涉及到“性”的问题,还是同性之间说话更为方便和深入些。但如果找不到同性医生,向异性医生谈这类问题也不必过分紧张。